

圖說 | 30年縫機強國路,像連環畫一樣好看!【海量圖+視頻】
發布時間:2015-01-02
中國縫機30年壯大軌跡 三十年,從無到有的萌芽,從小到大的崛起,從點到面的擴張,從模仿到創造的轉型,從追隨到引領的飛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從家用縫紉機的輝煌,轉向工業縫紉機的強悍,實現了行業發展的二度輝煌!
萌芽:1984-1992
1982-1984年,那曾是一個輝煌的年代。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以1286萬臺的年產量,占世界縫紉機當年總產量53%的高比重,穩居世界縫紉機產量第一大國。那是屬于“老三大件”之一家用縫紉機的輝煌!1982年的巔峰時刻,家用縫紉機年產量曾達1248萬臺。
1982年 1982年,菀坪縫紉機廠成立,在行業中率先實現橫向經濟聯合。
1982年,標準公司與日本三菱開展技術合作,首開行業引進國外技術產品先河。
1984 1984年,108家規模企業累計生產家用縫紉機895萬臺,以國企為主導的縫制機械企業表現活躍,上海縫紉機三廠與柳州市縫紉機總廠簽定協議,定牌生產“蜜蜂”牌家用縫紉機,年產20萬架。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10.3億元,全行業總出口1727萬美元。
1984年11月11日-14日,“中國縫紉機協會”成立大會在北京回龍觀飯店隆重舉行,行業有了屬于自己的管理組織。
1985 1985年,上工簽定引進日本重機公司DDL-555高速平縫機產品技術和加工設備協議,開創行業引進國外產品技術先河,年產GC15-1高平機2000臺,行業工業縫紉機發展正式起步。
這一年,行業103家規模企業中,62家開始涉足工業縫紉機生產,年產工業縫紉機64萬臺,規模企業總產值11.84億元,年產縫紉機991.2萬臺,全行業總出口1420萬美元。
1986 1986年,華南公司開始改造和引進國外設備,首度生產雙針工業機、高速包縫機、鏈式縫紉機等。而上海協昌縫紉機廠與蕪湖縫紉機廠簽訂協議,定牌生產“蝴蝶”牌家用縫紉機,年產量18.6萬架。這一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12.14億元,年產縫紉機1003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65.8萬臺,全行業總出口2026萬美元。
1987 1987年,行業內第一家中日合資企業——天津天馬縫紉機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專業制造高速包縫機。這一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14.3億元,年產縫紉機970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80.9萬臺,全行業總出口2575萬美元。
1988 1988年,外合資企業天津天馬縫紉機公司正式投產,所生產的“L”系列高速包縫機質量位居全國之首。
1988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15.57億元,年產縫紉機983.2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99萬臺,全行業總出口3510萬美元。
1989 1989年,中國標準縫紉機(集團)公司正式成立。這一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15.97億元,年產縫紉機956.3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123萬臺,全行業總出口5371萬美元。
1990 1990年,中日合資全出口型企業上海重機縫紉機有限公司成立,外資企業開始加速進入中國。這一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23.1億元,年產縫紉機758.3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94.5萬臺,全行業總出口8412萬美元。
1991 1991年,日本重機公司在浙江寧波地區建立了獨資的寧波重機公司專營、收購各類縫紉機零件產品,寧波零部件專業發展由此揭開帷幕。下圖為協會組織赴日本重機學習考察。
1991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31.1億元,年產縫紉機757.4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113.1萬臺,全行業總出口9355萬美元。
1992 1992年,德國百福公司在珠海建立了獨資的百福公司,將部分厚料工業縫紉機產品生產轉移到中國,行業工業縫紉機生產步伐加快。同年,日本積家公司在珠海建立獨資公司,將各類多能家用縫紉機產品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珠海。
1992年,上海協昌縫紉機廠與美國勝家縫紉機有限公司合資的“中外合資上海勝家縫紉機有限公司”成立,專業生產多功能家用縫紉機,行業家用縫紉機產品結構轉型開始加速。
1992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37億元,年產縫紉機778.4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160.8萬臺,全行業總出口12447萬美元。
崛起:1993-1997
經過十年醞釀發展,至1993年,我國工業機產量達到230萬臺,規模世界第一。隨后幾年內,中國積極承接國際縫制機械產業轉移,從仿制到OEM,工業縫紉機投資和產能不斷擴大,行業發展由點及面,全面開花,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大量鄉鎮民營企業涌現,門類多、品種豐富和具有較強加工實力的零部件配套體系逐漸成型。
1993 1993年,中國標準縫紉機公司和日本兄弟工業株式會社合資組建的西安兄弟標準工業有限公司成立。日本兄弟工業公司在中國珠海設立珠海兄弟工業有限公司。
1993年,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輕工總會成立,實行全行業歸口管理。這一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54.7億元,年產縫紉機791.2萬臺,全行業總出口1.45億美元。
1994 1994年,西標準兄弟有限公司正式投產,生產高速鎖式線跡工業縫紉機,當年月生產能力為3000臺。同年,日本飛馬縫紉機公司在天津成立獨資公司,飛馬(天津)縫紉機公司。
1994年,天工縫紉機公司與意大利南奇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天津-利滿地縫制設備有限公司。這一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46.5億元,年產縫紉機793.9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208.9萬臺,全行業總出口1.93億美元。
1994年,上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1994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接見上海工縫等八家企業主要負責人。
1995 1995年,日本重機公司和中國新興集團總公司簽約,在河北省廊坊市成立合資企業“重機新興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生產工業用中低檔平縫機。1995年,臺灣啟翔在上海成立獨資公司“啟翔針車(上海)有限公司”。
1995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43.9億元,年產縫紉機713.1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171.7萬臺,全行業總出口2.5億美元。下圖為1995年1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同志到標準公司視察。
1996 1996年,菀坪縫紉機廠改制為標準縫紉機菀坪機械有限公司,該公司所在的江蘇省吳江縣菀坪鄉,其縫紉機和零部件的產值已占該鄉總產值的6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縫紉機鄉”。
1996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42.5億元,年產縫紉機599.2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149.2萬臺,全行業總出口2.48億美元。下圖為1996年,中捷獲得自營進出口權。
1997 1997年3月,中捷第一臺高速平縫機問世,銷售額突破5000萬。
1997年,臺灣高林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投資建立“高林機電實業(深圳)有限公司”。至九十年代末,經過多年高速增長,行業產品極大豐富,建立了完整的產品體系。機電一體化產品逐步出現:電控技術應用不斷深入,無油、直驅等技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民營企業成為中堅力量。這一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45.4億元,年產縫紉機501.4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142.7萬臺,全行業總出口2.79億美元。
發展:1998-2007
這是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發展史上的黃金十年,在高速增長過程中,行業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產量連年增長,利潤快速提高,企業積累了原始資本,實現了由小到大的變化。不過,由于企業數量快速膨脹,發展模式趨同,產品同質化日趨嚴重,低端產能過剩開始顯現,行業競爭日漸激烈,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可跟隨仿制的空間快速縮小,行業面臨由制造向創造的轉變。
上圖為外國客人參觀飛躍高速包縫機生產線。
1998 1998年,首屆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暨97全國縫制設備展樣訂貨會開展,300家國內企業、40家國外企業參展了此次盛會,中國縫機開始以新的面貌走向世界。這一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43.8億元,年產縫紉機433.4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124.8萬臺,全行業總出口2.86億美元。
1999 上工公司與日本株式會社廣瀨制作所合資創辦“上海廣瀨精密機械有限公司”,開創了中國工業縫紉機行業在關鍵零部件方面與國際著名廠商合作的先河。這一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51.9億元,年產縫紉機354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153.1萬臺,全行業總出口2.95億美元。
1999年6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視察標準公司。
2000 2000年,日本重機公司在上海正式設立“重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中日合資三合叢林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購入勝家日鋼的20多條現代化的生產線及各種加工中心和其他設備800多臺套,擁有了年產60萬臺縫紉機的能力。這一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53億元,年產縫紉機415.2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239.3萬臺,全行業總出口4.41億美元。
2000年,“標準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
2000年,常熟仕德偉縫紉機城剪彩營業。
2001 2001年,上工斥資1500多萬購買“蝴蝶”、“蜜蜂”。同年,協會科技委成立。這一年,行業規模企業總產值94.3億元,年產縫紉機590.9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306.1萬臺,全行業總出口4.16億美元。
2002 2002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年產量飛速增長。這一年,全行業總產值200億元,總產量1375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435萬臺,行業總出口5.08億美元。
2003 2003年,中捷、百福共同投資組建上海百福中捷工業有限公司。上工、標準、飛躍、中捷、寶石等五家工業縫紉機產品被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授予“2003年中國名牌”稱號。同年,浙江省縫紉機質量檢驗中心在寶石縫紉機有限公司成立,中心配有高精度三維測量等國際一流的檢測設備,并設置多類專業實驗室,為行業產品質量提升提供了支持。這一年,全行業總產值230億元,總產量1280.5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586萬臺,行業總出口7億美元。
2004 2004年,上工股份收購德國杜克普,成為國內企業海外并購的標志。同年,中捷開創行業民營企業上市先河。這一年,全行業總產值280億元,總產量1400.8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630萬臺,行業總出口8.17億美元。
2005 2005年,國內當勞動力短缺問題凸顯,自動縫制機械迎來躍進式的發展,節能高效的“三自動”(即電腦控制自動平縫機)產品異軍突起,成為2005年市場的主角。這一年,全行業總產值320億元,總產量1550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692萬臺,電腦控制自動平縫機產量近40萬臺,占平縫機總產量的11%,行業總出口10.95億美元。
2006 2006年,臺州地區縫機產業異軍突起,其工業縫紉機產值占據行業近三分之一比重,被授予“中國縫制機械制造之都”稱號。
2006年,我國縫企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新產品的研制與生產,完成新產品產值63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7.3%。行業產品研發創新逐漸由“引進吸收”發展到“自主創新”的階段。這一年,全行業總產值360億元,總產量1650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860萬臺,行業總出口13.5億美元。
2007 2007年,行業產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頂點,1780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922萬臺,全行業總產值410億元,出口14.8萬美元。同年,電子電控專業委員會成立,而CISMA2007則鞏固世界縫制設備第一大展地位,參展企業達到1277家。
轉型:2008-2014
2008年金融危機讓行業的高速發展急速下滑。面對人工成本持續上漲、各種資源要素持續攀升,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等嚴重挑戰,走到了行業發展以來生死攸關的關口。行業怎么辦?企業如何走?深思之后,“轉型”成為縫機企業關注的焦點,行業發展步入由增量取代存量的新的發展周期。
2008 2008年,史無前例的金融風暴來臨,經濟在低谷徘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在金融危機下一片蕭條。這一年,全行業總產值310億元,總產量1300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645萬臺,行業總出口14.6億美元。
2009 2009年,金融危機的洗禮依然持續,全行業積極響應國家“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宏觀經濟政策,加快自主創新,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實現了調整轉型時期行業的平穩健康發展。這一年,全行業總產值305億元,總產量1170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520萬臺,行業總出口11.59億美元。
2009年,西安標準歐洲有限公司在德國成立。
2010 2010年,迎來了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強勁復蘇”,產值、出口創歷史新高。這一年,全行業總產值550億元,總產量1596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874.5萬臺,行業總出口15.8億美元。
2011 2011年,“縫制機械制造”正式成為我國國民經濟行業類別名稱,行業復蘇步伐放緩,發展逐漸趨于平穩。同年,行業質量攻關項目啟動,11家企業12個項目正式展開。這一年,全行業總產值643億元,總產量1706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968萬臺,行業總出口20億美元。
2012 2012年,行業受內需不振、外需疲軟、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等因素影響逐漸下行,但仍在危機中把握機遇,加快了結構調整步伐,為行業后續發展積蓄內生動力。行業全年整體科研投入約為20億元左右,企業新產品產值占總產值的比值已達45%以上,新產品利潤則占銷售總利潤的71.5%,產品結構繼續向高附加值的機電一體化方向加快調整。這一年,全行業總產值575億元,總產量1370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689萬臺,行業總出口18.7億美元。
2013 2013年,行業迎難而上以創新驅動作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主線,加快實施結構調整、開展質量提升、努力開拓市場,注重科技、質量、品牌、效益、管理等方面的協調發展,行業在調整中促發展,在發展中促升級,逐步走出發展低谷,邁上了新的發展臺階。
這一年,全行業總產值640億元,總產量1292萬臺,其中工業縫紉機產量792萬臺,行業總出口22億美元。行業機電一體化工業縫紉機占工業縫紉機總量的比例高達46.5 %,同比增長10.1%。
2014 2014年10月16日,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成立30周年慶典在北京國際飯店隆重舉行,何燁理事長號召全行業“到2020年,把行業建設成為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國際一流品質、世界著名品牌,有尊嚴、受尊敬的縫制機械強國?!?
2014年10月16日,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家用縫紉機分會成立。
|
